野薑花香氣、一場追尋菖蒲與艾草的生活記憶,碧潭雨水點點的湖中,這是今年的端午節圖景。

這篇文章寫得有點晚了,儘管如此,對我來說,有實踐生活藝術的意義。



  博二那年,端午連假的花蓮小旅行

我對端午的印象,隨著歲月逐漸改變:

小時候的我,不會特別期待端午的來臨(小小孩怎會期待節日來臨?)只是覺得某個時候又有很多粽子可以吃。(對台南人來說,粽子是常吃的食物,因此吃粽子絕非新鮮事)

中小學時期,吃粽子開始會上演屈原沉江、鄉民沿河驅魚的小劇場;明明沒興趣,但是要應景看電視轉播的龍舟比賽;
想掛香包、喝雄黃酒、額頭上畫王,但是家裡大人沒當一回事;
這個階段,也看了台視推出「新白娘子傳奇」,對白娘子(趙雅芝飾)在端午節被逼喝雄黃酒的情節,印象深刻。首次把端午與白蛇連結起來。

高中時期,對「端午」有了氣候、民俗意義的認識,剛好上到人文地理那課,老師說:「
未食五日節粽,破裘仔毋甘放」,
意思是未過端午節,家裡棉被、冬衣還不能收起來。(這句話直到結婚之後,才被我印證是真的)。首次吃到有包栗子的粽子,驚艷不已。

大學時期,重新遇到粽子的美味。雖然在高中時期吃過好吃的粽子,因為緣分的關係,再也無法吃到。不過,卻吃到ys媽媽包的粽子,很感動的味道。

碩班階段,埋首在論文裡,端午節離我很遠。

博班時期,首次沒回家過端午,反而和ys去花蓮小旅行去了;也在這個時候,吃到我娘親首次包的粽子,雖然很簡單,但那是媽媽的首發,意義珍貴。

結婚之後呢?



結婚之後,我們沒回台南和婆家、娘家,反而留在台北過著「我們家」的端午。

端午前天,市場賣花攤位生意極好,走過去一看,人人搶著要買某種綠色植物,

我問老闆這是什麼呀?「就是端午節要掛起來的草,也有人拿去拜拜~」

這有意思,「那有什麼植物?」「艾草、菖蒲啊!可以避邪之類的。」

艾草、菖蒲,那不是國中小讀到的習俗嗎?如今就這樣在我眼前了?

當下,決定買兩束回去,等到端午節再掛出來,一圓小時候大人沒理會的「夢想」。

一束擺在門口,頗有過節氣氛;一束放在廚房,不知是艾草或菖蒲,散發著青青香氣,那幾天廚房不見任何蟲類,

 
開始相信古人懸掛艾草、菖蒲的道理。


     
元人 天中佳景圖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清 郎世寧 午端圖

端午節當天,看著菖蒲艾草,一直覺得在跟雪玉老師學插花的時候,看過跟端午節有關、還有鍾魁的國畫,
趕緊去翻黃永川老師《中華插花史研究》,果然找到這幅「天中佳景圖」,看看畫裡的菖蒲、艾草,不禁開心地大叫~~
百年過去了,菖蒲艾草模樣不變,古人還把它們入畫,
老實說,看到這幅畫的時候,心底有被觸動,我手上的菖蒲艾草,竟是綿延好幾代的生活記憶。
關於這幅畫的詳細資料及解說,還是請出專業的來說說好了,以下是故宮的導覽內容:


本幅無作者款印。畫題云「天中佳景」,「天中」即端午節的別稱,故知此畫當為端陽應景之作。幅中凡繪瓶插蜀葵、石榴、菖蒲等五月花卉,枝梢並繫有精緻香囊。盤中則擺設粽子、荔枝、石榴等。 幅上方,另見道教的靈符四道,及鍾馗畫像一。按,符咒自黃帝時代起,即被視為驅鬼的工具。北宋神宗年間,也已出現印製鍾馗畫像的記載。不過,鍾馗圖像由歲朝除祟演變為端節迎福,卻須遲至明中葉。據此,「天中佳景」的作者絕不至早於明。

幅中插花的花瓶,正展現花卉畫「瓶插」的構圖方式,雖以瓶插為名,實則插於任何容器的構景方式均屬此類。題名「天中佳景」,「天中」乃五月初五端午節別 稱,故為應景而作。其中蜀葵、石榴花和水蠟燭插於瓶中,石榴梢繫香囊;一旁盤內擺設粽子、荔枝、石榴等,下置菖蒲、櫻桃、桑椹類,均為當令花果時物。此節 令正值蟲類滋生,易有瘟疫的夏季,因少見的於畫幅上方安排四道道教的靈符和一鍾馗畫像,以驅鬼避邪。

出處來源:http://painting.npm.gov.tw/npm_public/System/View.jsp?ObjectID=2500&type=1


也因為這幅圖,讓我想在大一國文通識「重新」給予文學與時間、民俗傳統的意義與價值,
不曉得從哪一代開始,漸漸地不在乎民俗、儀式等等,延續好幾個世代之後,
其實我們大都不曉得有哪些傳統節日,更不用說節日與生活的連結,以致於我們的生活過得很「蒼白」,
一年365天可過的「傳統」節日,好像只有春節、端午、中秋三節,要不然就是吃元宵、冬至的湯圓,以及年輕人/伴侶喜歡過的七夕。
若生活多點節日,看似平淡的日子裡,會抹上幾筆趣味。



       
   艾草、菖蒲 靜物照片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明  陸治 畫榴花小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國 馬壽華 天中端景


我想再找找看這類的題材畫,真是太有意思了~

看到元人天中佳景圖類似的郎世寧午端圖,雖是中國題材,但在郎世寧筆下卻有西方油畫感。

我將拍攝的照片和明人陸治、國畫大師馬壽華的畫,並列一起,菖蒲艾草在照片、畫的媒介裡,各有不同的韻味。

沒辦法告訴大家美在哪裡,只曉得看著這樣的對比,能讓我體會到自然與人力的神奇。



    

過節當天,去木柵市場買粽子,本以為隨便買都有吧?哪知當天粽子生意極好,好不容易在市場搶到最後兩顆「素粽」(葷的早就賣完了)

還不死心買了長型的紅豆湖州粽,反正也沒吃過湖州粽~

回家之後,在野薑花香氣的陪伴之下,開心地吃完粽子,喝檸檬愛玉,有過端午節的感覺了~




  下午,ys提議去碧潭走走,我想也好。別人划龍舟,我們划船來紀念端午節好了~哈哈哈

  沒想到天氣開始變壞,當我們登船的時候,天空開始下起綿綿細雨啦~

  不過,這是我們第一次坐天鵝船,前進全靠腳踏的方式,好有趣喔!

  坐在「駕駛座」的我,當然要拍一張啦~~~





在碧潭裡,看著橋上來來往往的人群,再看看碧潭裡的小船,想起了大家都讀過的張岱〈西湖七月半〉

西湖七月半,一無可看,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。......。
其一,亦船亦樓,名娃閨秀,攜及童孌,笑啼雜之,環坐露台,左右盼望,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,看之。


想想也是,來碧潭不是看碧潭,無風景可看,我記得那天所看的都是人哪~~



那天在碧潭上「划水」時,ys還注意到旁邊有四個男子練習跳水,太酷了!

我們就這樣停在湖面上,定定看著他們的動作,看「人」不看「湖」,是不是印證了張岱所言不假~




過了一些時候,天空開始下起大雷雨,看著遠方的電塔,迷濛之中,看成一座雷峰塔。

想像白娘子與許仙在西湖初遇的故事、端午節那天白娘子不得不喝雄黃酒的心情,

想起了小時候看的「新白娘子傳奇」,叫ys唱「渡情」給我聽:

西湖美景三月天哪, 春雨如酒柳如烟哪 ,有缘千里来相會,無缘對面手難牽。
十年修得同船渡 ,百年修得共枕眠 。若是千呀年呀有造化 ,白首同心在眼前 。




這個端午,既有文化意義,也有童心遊趣~

更重要的是,在這艘小船裡,見證了我們是修得十年,也是修得百年的伙伴。

因為有他,讓我開始去注意生活每一個節日,讓我看見民俗活動的意義,啊,結婚真是好事呀!

期待下一個端午囉~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or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