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沒吃成潤餅,意外吃了壽司,「冷食」讓我想到遺忘許久的寒食節,也是收穫。

沒想到今日婆婆在市場買了潤餅皮回來,要在這天做潤餅。

清明食潤餅,在ys家是多年的傳統,我怎麼如此好運呀!可以看、可以做、可以吃潤餅耶!

潤餅製作過程雖然費工,但是全家分工做潤餅,卻是一種值得收藏的記憶。



婆婆老早打定主意,看準昨日清明買潤餅人潮眾多,所以今天才去市場買潤餅回來。

買了潤餅之後,還要回家整理一番,把「薄如蟬翼」的潤餅皮一張一張撕下來,方便稍後的作業。

看著這薄薄的餅皮,深深覺得潤餅真是一種藝術呀!中國文化到底是怎麼想出這種潤餅皮的食物啊





接著要開始一連串的備菜囉!

婆婆先燙好高麗菜,切好芹菜,ys則負責削蘿蔔絲,再將三種菜拌一拌。

看著淡綠芹菜、鮮豔胡蘿蔔絲,這就是春天的色彩吧!




冬、春兩季盛產的皇帝豆,也是潤餅主角之一。
婆婆交代要剝除皇帝豆外膜,我就這樣做起「家庭手工業」啦!


能夠很單純地手作,是一種小小幸福。右手剝累了,換左手。發覺自己的左手挺靈活的嘛~哈哈

另外,我也負責剝蝦子,後來ys也一起幫忙。

這個剝蝦子,算是有生以來最特別的經驗。

因為本人小時不喜蝦子,在成為天主教友之前,我其實很少碰海鮮。

為了守週五小齋,海鮮才慢慢變成我考慮的食物來源。

遇到週五小齋和朋友、家庭聚會的時候,魚蝦類的東西,就變成我選擇的好對象,好像也在週五的時候,才會碰海鮮呢XD

不過,ys早就知道我不喜歡進食的時候,還得擦拭剝蝦過後的雙手(好懶喔)所以他會很主動地代剝。

但是,今天的準備潤餅過程,我卻擔任起剝蝦的重責大任,望著那一整鍋蝦子(大約有50~70隻吧)

我邊剝邊笑,「唉唷~從小到大應該要剝的量,今天通通都要剝回來吧~」




婆婆另外準備了豆乾及蛋皮,我把豆乾炒得有些碎碎的。

但是,婆婆把蛋煎得很好看!嫩嫩的,令人食指大動呀!




最後,再擺上豆芽、炒肉絲、花生糖粉,就是今日的潤餅菜色囉!





這是我第一次包潤餅,不知道怎麼做,

很好奇地看ys示範,超級有模有樣的耶!而且配色好好看喔!


好像把整個春天都包進來啦~

邊吃的時候,還跟ys說潤餅在唐宋時代就有了(學TBBT薛爾登聚餐時,強迫人家聽食物的來源史,哈哈)

不過他們是在「立春」吃「春盤」,又叫「咬春」,


如杜甫〈立春〉詩:「
春日春盤細生菜,忽憶兩京梅發時。
宋朝《歲時廣記》:「在春日,食春餅,生菜,號春盤。」

古人把五種辛香菜蔬:大葱、小蒜、韭菜、香菜和芸薹,和著生菜一起吃,達到身體保健的功能。

五種香辛料實在難以下厭,慢慢地發展出用餅皮食用的方式。

如清人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.正月.春盤》:

「新春日獻辛盤,雖士庶之家,亦必割雞豚,炊麵餅,而雜以生菜、青韭芽、羊角葱,沖和合菜皮,兼生食水紅蘿蔔,名曰咬春。」

至於潤餅裡面的配料是怎麼來的呢?我想,演變過程已經相當複雜,留待有心人士去查考吧!

剛好找到韓良露在「第二屆春天潤餅文化節」的文章,附在文後參考。

但是,我看到一則有趣的資料:「到了清代,春盤中的餡心常用芹、韭、筍等組成,象徵勤勞、長久、興旺之意。」

回頭看婆婆的潤餅,就有「芹菜」這種食材耶!也許,這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暗碼吧!




人生第一個潤餅,讓人好感動~

這和外面賣得不一樣,家裡包的潤餅多了清爽滋味,而且有家人的合作,更覺得有滋味。

正如林語堂
《生活的藝術》所說的:

「這許多享受中,有些享受是易見的,如食物的享受,社交宴會或家庭團聚的歡樂,風和日暖食春天的野遊。」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在找潤餅的食物史資料時,
更意外讀到蘇軾〈浣溪沙〉這首好詞(最近常讀到蘇軾,突然覺得博論寫完杜甫之後,應該以東坡為下一個閱讀對象


細雨斜風作小寒,淡煙疏柳媚晴灘。入淮清洛漸漫漫。  
雪沫乳花浮午琖,
蓼茸蒿筍試春盤。人間有味是清歡。


我特別喜歡最後一句「人間有味是清歡」,更開心的是,我可以應用在飲食文學那堂課。蘇軾幫了我一個很大的忙~

今天準備潤餅,讓我有了很多感受,來自家庭的、傳統的、文學的、歷史的,好感謝二十四節氣,為日子帶來豐厚的時刻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附記:

準備二十四節氣的關係,注意到南村落與林語堂故居合辦春天潤餅節的活動。

一直很期待能夠參加今年第七屆的潤餅文化節,今年還特別邀請我最喜愛的北投文物館協辦,內容相當豐富。

可惜我們早已安排回台南過節(上天待我們也不薄,讓我體會寒食與潤餅呢)

不過,謝謝這群文化人士的熱心,在他們的努力之下,手中這捲潤餅,又可以從不同層面來體會了。

相關的潤餅歷史文章,如下:

韓良露〈泉州潤餅宴〉

古都泉州,在南宋時曾是世界最大的海港,和亞、歐、非一百多個城市有海上貿易往來,泉州的飲食文化在當時就十分全球化。

泉州也是中國歷代中原遺民在閩南的根據地,保存了古老中原文化的記憶,像南管是源遠流長的古樂,被喻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,至於泉洲的潤餅,則是中原節氣食物春盤、春餅在閩南的變身。

潤餅比起春盤、春餅在食材上要複雜許多,原本的春盤,吃的只 是五辛盤,是季節交換時的天地祭祀食品,吃五辛可以促進五臟的五新。但泉州潤餅的發展,卻因為異國文化的影響與食品貿易的興盛,而發展出除了大蔥、小蒜、 韮菜、芸苔、芫荽五辛外,還有泉州水域的滸苔(即俗稱的虎苔),胡人傳來的胡蘿蔔,呂宋(今菲律賓)傳來的花生,荷蘭人經台灣傳到閩南的高麗菜等等。

泉州潤餅是中原文化、閩南文化和異域文化的融合食物(Fushion Food),這樣的融合中亦含有高度的健康意識,像胡蘿蔔有豐富的維他命A,對眼睛好,虎苔中有鉀,芫荽可降低血壓,在一個潤餅之中可以吃到食物各種的味道與營養。

泉州潤餅的融合,採拼盤方式,在準備潤餅時,每一種食材要分別處理(因食物受熱的時間不同),盛成各式小盤,包潤餅時也要分開包,食物雖然是混在一塊吃,但卻可以吃出分別的味道。

因為食材是分別盛放,泉州的潤餅看起來會很豐富,食材一字排開就很有大宴的氣勢,包潤餅時每樣食材放的比例也差不多(不像廈門潤餅的高麗菜特別多),食材的處理也要特別注重細緻,都切的細細的,要很有美感,因為泉州文化的本質是雅,泉州潤餅也要吃雅。

文章出處  : http://www.linyutang.org.tw/popia/index011.html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or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